2025/11/12
近日,岭南师范学院“同心燃梦”突击队走进德庆县的“回味粉店”,专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篙粉制作技艺传承人 —— 店主的孙女,并用镜头记录下这道岭南美食的古法制作全过程,探寻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传承密码。
清晨六点的回味粉店已飘出米香,陈嘉怡正站在竹制面案前揉制米浆。“奶奶说,竹篙粉的灵魂在‘米’和‘篙’。” 她向突击队成员展示着独家配方:选用德庆本地晚造籼米,浸泡6小时后磨成米浆,再加入适量草木灰水调节酸碱度。当米浆在铁锅上蒸成薄如蝉翼的粉皮时,手腕轻抖,将粉皮顺势铺在三米长的青竹篙上。“竹篙要选三年生的黄竹,表皮打磨光滑却保留细孔,既能让粉皮自然垂坠定型,又能染上淡淡的竹香。”
突击队的摄像机清晰捕捉到每个关键步骤:粉皮在竹篙上晾晒 15 分钟后,用竹刀切成条状,淋上用本地黄皮果、沙姜调制的酱汁,撒一把现炒花生碎。“最忙时一天要晾 30 根竹篙,手臂都抬不起来。”她笑着说,这门手艺从她太奶奶传下来已有百年,父亲曾想让她转行做电商,“但看到老街坊凌晨来等第一锅粉,就觉得不能丢。”
在采访中,其孙女透露了近年的创新尝试:为适应年轻食客口味,推出新口味竹篙粉,还在短视频平台发放制作过程,让 “竹篙晾晒” 的标志性画面走红网络。“现在周末常有粤港澳的游客专程来打卡,上个月还有香港研学团来学做粉皮。”
突击队成员王熙冲在实践日志中写道:“当看到陈师傅用祖传的竹篙挑起粉皮时,阳光透过木窗照在她专注的脸上,突然懂了‘非遗’不只是技艺,更是一代代人的生活态度。” 队员们用 4K 摄像机记录下米浆蒸制时的蒸汽氤氲、竹篙晾晒时的光影流转,计划制成非遗宣传短片在校园展播。
临别时,非遗传承人为突击队端上刚做好的竹篙粉,晶莹剔透的粉皮裹着鲜香酱汁,入口带着竹香回甘。“希望更多年轻人知道,老手艺不是老古董,是能端上现代餐桌的文化记忆。” 她的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,纷纷表示将通过实践报告和影像作品,让更多人看见这碗米粉里的千年匠心。